同心縣地處鄂爾多斯臺地與黃土高原北部的銜接地帶,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東與甘肅環縣相鄰,南與固原市接壤,西與海原縣相鄰,北與中寧、紅寺堡接壤。全縣總面積4662平方公里,轄7鎮4鄉2個管委會,170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側丝?9.8萬,其中,農業人口30.2萬人,占75.9%;回族人口34.1萬人,占85.7%,是全國建制縣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同心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259mm左右,而蒸發量卻高達2325mm以上,干旱缺水是最大的自然特征??h境內溝壑縱橫,按照地質地貌和開發程度的不同,可分為“西部揚黃灌區、中部干旱山區、東部旱作塬區”三塊區域。中部丘陵、溝壑、山地、沙漠等地貌類型占總面積的65.4%,自然條件、生態環境惡劣,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緩慢,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比較艱苦,是國務院1983年確定的重點貧困縣之一,也是新十年扶貧開發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1個核心貧困縣之一。1936年10月,中央紅軍在這里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為陜甘寧邊區的一部分,開創了我國民族自治的先河。同心縣是典型的“老、少、貧”地區,縣窮民貧是最大的縣情。
同心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西漢時即設置縣府,命名“三水縣”,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建制,至今建縣達2200多年。同心歷來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大家庭,秦漢之際有匈奴、鮮卑部族,唐代的吐蕃、吐谷渾、突厥族,宋代的黨項族,元代的回族、蒙古族也先后定居預旺城、韋州城、同心城等地,清代滿族、漢族等民族也長期在境內居住。各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響,創造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同心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6年彭德懷司令員率“中國工農紅軍西方野戰軍”即第一方面軍西征到達同心,在同心豫旺堡(今預旺鎮)設立了紅軍西征總指揮部。廣大回漢人民積極參軍參戰,堅決擁護黨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張,贈“歡迎糧”,捐“抗日款”,成立“回民聯合會”、“回民解放會”、“抗日救國會”、“停戰抗日促進會”等群眾組織。1936年10月,建立了豫旺縣蘇維埃政府和全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政權——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開創了我國民族自治的先河,擴大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孕育了埃德加·斯諾震驚世界的名著《西行漫記》,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的勝利會聚。歷史上,朱德、周恩來、彭德懷、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李富春、徐海東、劉華清、左權、關向應、蕭華、蕭克等200多位共和國的締造者都在這塊熱土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創造了不朽的業績,給同心鑄就了不竭的精神財富。
同心縣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雖然屬中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惡劣的自然條件影響了經濟發展的速度,但也存在著獨特的發展潛力和優勢。一是土地資源豐富。全縣耕地總面積212.45萬畝,其中水澆地40.05萬畝,旱耕地172.4萬畝,宜林地270萬畝,宜牧地241萬畝。二是物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煤炭、石灰石、白云巖儲量均過億噸,開采價值大;二毛裘皮年產量在10萬張以上,牛、羊肉味道鮮美,具有發展牛羊肉加工業的優越條件。三是發展旅游業潛力較大。同心既是唐蕃古道、絲綢之路經過之地,又是回漢各族人民交往、融匯的地方。明王陵墓規模宏大,康濟寺塔雄偉壯觀,古長城綿延數十里,古生物化石種類多樣,革命遺址遍布全縣,民俗風情獨特等等,是寧夏中部亟待開發的寶貴旅游資源。這些寶貴的旅游資源將與近年來新建的紅軍西征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點共同構筑寧夏中部旅游名勝景區。四是基礎設施日趨完善。109國道、101省道、銀平、惠平、鹽興等公路線和福銀、京藏、中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寶中電氣化鐵路貫通全境,電信、移動、聯通等現代化通信網絡一應俱全。
同心具有獨特的人文優勢和日趨完善的經濟發展環境。廣大回族群眾有著“謀生殷勤,急農重商;勤勞潔凈,熱情好客;負重拼搏,搶抓機遇”、“愛經商、會經商、善經商”的傳統稟賦和“吃苦耐勞、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同心人的足跡遍及全國乃至周邊國家,廣納百家之長,為我所用,繁榮了一方經濟,為同心城贏得了“旱碼頭”的美稱,尤其是被譽為“軟黃金”的羊絨在營銷領域獨領風騷,從業人員達1.5萬人,控制著世界1/3、全國1/2的原絨,全縣絨毛企業達到100多家,經銷網絡遍及1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同心成為西北乃至全國最重要的羊絨集散地之一。2007年6月,同心縣被中國畜產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同心國際山羊絨集散城”稱號。同心圓棗、枸杞等土特產品特色鮮明, “同心圓棗”先后榮獲寧夏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洞子溝苦水枸杞”被認定為寧夏著名商標,寧夏易捷莊園生產的有機枸杞,榮獲2012年福建泉州海峽兩岸食品展銷會金獎。
近年來,在區、市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縣委、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艱苦奮斗、務實苦干、發憤圖強、奮起直追,以與全國全區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和建成我區中南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樣板縣為目標,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等一系列歷史機遇,按照“富民為先、產業為要、以人為本、富民強縣”的發展思路,著力培育發展新能源、煤炭及煤化工、羊絨、枸杞、圓棗、中藥材、特色養殖,商貿流通和新型服務業等富民強縣“十大產業”,著力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著力促進群眾增收致富,著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著力加快構建和諧社會,著力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努力打造實力同心、魅力同心、富裕同心、幸福同心、和諧同心,實現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2億元,增長13%;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億元,增長39.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0.1億元,增長3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5億元,增長43.9%;實現工業增加值9.05億元,增長9.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億元,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4530元,增長15%。
2013年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5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億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4.9億元,同比增長23.5%(全縣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56億元,同比增長34.1%,其中1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77億元,同比增長39.6%);第三產業增加值5.15億元,同比增長5.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14億元,同比增長37%;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728萬元,同比增長17.8%;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2.03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6億元,同比增長1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5元,同比增長9.2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255元,同比增長13.14%。
主管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委宣傳部 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文明辦
地址:吳忠市行政中心 吳忠市文明辦 郵編:751100 電話:0953-2039193
京ICP備1003144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 101201000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8050176